圓周文教機構
圓周文教機構
在這裡的孩子能培養獨立自主以及主動學習的習慣。
讓我們一起來觀看影片,了解在圓周學習的孩子們,最真實的模樣吧!
我的孩子在圓周的故事
我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就來圓周幼幼班,至今已經待了四個年頭,初期她的語言發展遲緩,她對聽覺、嗅覺、觸覺特別敏感,有自閉症的傾向...。
孩子能在學前快樂的成長
一開始進圓周,希望孩子能有成績出來,但是在與圓周執行長聊天的過程中,明白孩子在學前快樂學習的重要性...。
這間學校老師很特別很奇怪
我始終記得我帶孩子來這間學校時,發現這間學校的老師很特別也很奇怪,我指的怪是,在試讀的階段不會把我的小孩捧得高高的...。
身處國際村,孩子最需要擁有國際觀與帶得走的能力。
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需要有廣大的眼界,就是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地方。
丹頂鶴
觀察大自然中丹頂鶴的生活,飛翔、睡覺、玩耍、求偶...等姿態,畫出心中的丹頂鶴。
團體創作-我們的櫻花林
運用吹畫與筆觸創造櫻花盛開,滿地飛舞的壯觀景色
中國畫系列-畫梅
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祥獅獻瑞
新年到迎新春祥獅獻瑞來,傳統舞獅表演欣賞,創作表現舞動中的獅王。
海洋系列-珊瑚
潛入美麗海底世界,認識深海中的"山林草地",運用壓拓,吹畫表現出美麗的海底景色。
海洋系列-好大的鯨魚
從繪本鯨魚中,認識好大好大的鯨魚,觀察牠在深海自在的姿態。
在這裡我們擁有多樣的教具,供孩子們自主學習,提升推理力、思考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教具從簡到難,適合各年齡層的孩子們專注學習,從過程中了解每位孩子的特性,經由圓周專業的師資,教導孩子們如何操作較具外,並細心觀察每一位孩子的學習過程,培養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們的體能課依照天氣分為室外與室內課程,模擬大自然的情境,有攀岩、過橋、鑽洞等。孩子更能了解自己的身體與情緒,進而幫助孩兒提升其他課程的專注力與記憶力。不同的節慶也會有搭配節慶的體能課程喔!
滿足孩子們的無窮想像,不止是個人創作!同心協力,一起完成一幅幅大型作品吧!教室風格由我們自己打造!沒有筆時怎麼辦呢?運用周遭環境來製作創作工具,或是手腳並用更得心應手喔!
圓周目前有三所學校
地理位置都相當接近,可以參考下面聯繫地圖。
上鼎為幼兒園適合幼小班至大班的孩童就讀。
中鼎為國小部小一至小二的孩子就讀。
大鼎為國小部小三至小六的孩子就讀。
聯繫上鼎幼兒園
有任何幼兒園相關問題,我們都會為您服務。
聯繫中鼎國小部
有任何國小部相關問題,我們都會為您服務。
聯繫大鼎國小部
有任何國小部相關問題,我們都會為您服務。
執行長故事
心路歷程
談到個人學美語的心路歷程,林奕儒回憶說,她就讀秀水國中一年級才開始接觸美語,當時全班只包括她在內的三名同學對美語完成陌生,如果老師為了趕進度,沒有顧及那還沒學美語10%同學的話,可能今天她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可是她遇到的那位張姓英語教育很有教育責任感,特別請英語小教師個別教導,讓她從小對英語產生信心。
奠定學習基礎
考上彰女,又很幸運遇到楊淑卿老師,楊老師的教學方式很活潑,要同學們分組演英語話劇、演講、唱英文歌…,尤其是文法部份的教學先讓同學看文章一遍,再指出哪些文法對、哪些文法錯,讓同學養成主動學習的方法,奠定她屹立不搖的文法基礎。
教授都是外國人
考上東海大學外文系,該系所有的教授都是外國人,四年的大學完全生活在全美語的環境,要唸英文版的新、舊約聖經、英美古典文學,平常教授以英語討論讀書心得,所以,今天她能說得一口標準得英語,是過去在東海被操出來的,現在回想起來,這一路走來雖很辛苦,但很充實。
英語只是一種工具
林奕儒特別強調,英語只是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您翻閱國外資料、與外國人直接交談,使自己更有內涵、更具國際視野,所以,她的辦學理念,不只是單單為了把小孩的英語教好而已,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潛能激發教育、中文母語教育等等都很重視,為了規劃設計整個完整的學程,不惜重金禮聘這方面的專家規劃教學內容,例如加入早齡閱讀課程,讓幼兒小班閱讀圖書字典,?期望所有學童都能從小培養出勇於表達、尊重別人的品格。
執行長教育理念
為未來而教,為世界而變。
對於未來
親愛的家長您好
廿一世紀是個非常豐富的世紀,它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也就是網路的世紀,它是中國崛起的世紀同時也是金磚四國興起的世紀。
在這個世紀中,世界的改變不再是一百年一個變化,而是十年,甚至每年都在變,面對這樣的改變,您的孩子需要什麼呢?
國際觀的能力
您的孩子需要二種能力:第一個是國際觀的能力,第二個是擁有帶得走的能力。
國際觀的能力
我很喜歡一首歌的一句話”You’ve got the whole world in your hand” 是的!世界就在你手中,怎麼說呢?舉例來說,在台灣屏東縣山地門中一個小村落的一個小學校裡的一個小孩子,只要他具備了英語的語文能力,
如果他想要找到英國大英博物館內的資料,只要他連上他的電腦,key in 一些相關字,轉眼間他要的資料就在列表機中呈現出來了。 現在這種情形非常的普遍,甚至已有一種現象是個人工作室的SOHO族,已有能力與大企業競爭了。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許多世界頂尖企業家都在感嘆,其實台灣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台灣不缺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卻缺乏具備國際觀和溝通能力的人才,這些企業感嘆的現象,也是現今台灣所呈現的問題,親愛的爸爸媽媽,培養具有國際觀能力的下一代,是您我所責無旁貸的喔!
擁有帶得走的能力
我特別喜歡前教育部長林清江的主張,他說:學校要䦡的是帶得走的知識,不過如果我們更深入的來思考,我倒是比較喜歡說:學校要教的是帶得走的能力。其實現在的知識是爆炸性的,要孩子記住那麼多的知識也是不必要的;要知識,利用圖書館或是網路查詢就可以了。
那爸爸媽媽您會問我:孩子不學知識,那學什麼?學能力啊!重點不是要孩子記住那些知識,而是要孩子有能力知道在哪裡,以及如何找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這些知識中統整出自已的見解。
培養自信心
我舉二個帶得走的能力,來跟爸媽分享,第一個是自信-惠普科技董事長余振忠曾感嘆說:他在惠普16年,在他的管理經驗中,許多人有一種現象,明明別人認為他是屬於40樓的人,他自己卻自認是15樓的人,給他升遷機會,自己卻逃走了,為什麼?因為沒有自信心!那自信心要如何培養?
我說要從小培養,我舉個例子:如果您的孩子考98分,您是在意他失去的2分,還是得到的98分呢?我的看法是兩邊都要在意,鼓勵他得到的98分,對於失去的2分,我的看法有兩種,如果是粗心的兩分,還是算一百分;如果是不會的兩分,幫忙他理解後,還是一百分。
培養自信心不是一味的誇獎就會有自信,而是透過錯誤中了解,自己其實也辦得到,這種自信更是長久!
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要舉的第二個帶得走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台灣的考試是怎麼考的?如果是歷史題目一般都是中日甲午戰爭在西元哪一年?哪一年結束?當時兩方的將領是誰?簽了什麼條約?但是日本的老師是這樣考的,
19世紀有中日甲午戰爭,20世紀有日中戰爭(抗日戰爭),如果21世紀中日再起戰火,你認為是什麼時候?可能的原因是什麼?有個日本高中生這樣分析,日本和中國的戰爭可能在台灣回歸中國以後。
如果台灣回到中國
因為如果台灣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港和高雄港封鎖起來,台灣海峽就會變成內海,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基隆港和高雄港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因為我們的油輪是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北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
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就會造成我們的石油運輸成本大幅增加,造成日本經濟的巨大波動,如果一定強行通過,戰爭馬上開始,按照判斷,西元2015年至2020年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
知識是死的
看了這個考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您覺得呢?知識是死的,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才是活的,我們的孩子不是需要知識,而是需要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時代不斷在改變,對孩子未來的規劃,也是時時刻刻需要修正,
具備與他們競爭的能力
過去20年圓周始終致力於讓孩子們能夠與國際接軌,這方面的努力,我們得到大彰化地區家長的肯定與支持,未來的圓周除了在美語教學上繼續與世界同步,我們感受到中國的崛起,也預見中國大陸將成為世界的經濟大國,在兩岸的互動上日漸頻繁中,我們必須培養我們的孩子具備與他們競爭的能力,因此中文和數學能力的提昇就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圓周盃英文說故事心情分享🌷
十九屆了,回想從第一屆不知道要如何做,唯一想的只是單純希望讓孩子從小有一個英文表達能力的機會,也就憑著一股傻勁,“做就對了”的阿Q信念,一走就是十九屆了。
---------------------------------
💕好多的欣慰和感謝💕
----------------------------------
---👩👩媽咪!我緊張到腳一直抖,手也一直抖。
---💋寶貝,你上台要大聲一點,把台下的人都當作可愛的木頭人,不要怕。
-------------------------------------------
這樣的對話,一屆一屆從沒少過,只是不同的孩子和家長。而我們也一屆一屆的賣力的跟一個個孩子糾正他們的發音,尾音”t"要注意!"late"是長音“a”!動作要大一點喔!聲音要有變化喔!聽到孩子耳朵都要長繭了。
--------------------------------------------
👫👬👭孩子上台了,老師緊盯著他們,嘴巴唸唸有詞的幫孩子背稿,右手比著讚,左手比大聲一點,終於說完了,老師用力的拍手,孩子下台時看一下老師,老師比一個大大的讚。👍👍👍
--------------------------------------------
早在三個月以前,行政人員就已經開始進行前置作業了:初賽,決賽場地的接洽,培訓時間的安排,評審的評分標準的公告,獎盃、獎牌、獎品的採購。當獎盃送到學校時,孩子比著幾乎他們一半身高的獎盃說--我要這個。我們行政心裡大叫--BINGO賓果,就是這樣。👏👏👏
-------------------------------------------
🌷🌷明年2020年,也是圓周盃第二十屆,我們要挑戰自己,規劃出不一樣的英文比賽,但是不論怎麼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希望讓孩子從小有一個用英文表達的機會。🌷🌷
豐富有趣的智能開發課程
開啟孩子們的想像世界~啟發嬰幼兒的五感體驗。
樂於學習,追求卓越。
3~6歲幼兒書推薦:
四種感動幼兒的繪本 (18本)
出自:親子天下
進入繪本的奇幻世界
推薦人:小大 小大讀書會聯盟 、莊世瑩(小大繪本館講師)
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嬰兒期,蛻變成長為肢體動作成熟的幼兒,語言能力也有嶄新快速的發展。伴隨著這些新能力帶來的自信,幼兒更樂於嘗試與外在的世界溝通。
他們不僅與人,也和蟲魚鳥獸、萬事萬物對話。在這個成長階段與圖文並茂的繪本相遇,有趣的故事和精采的圖像將如同磁鐵,深深吸引幼兒的目光和擄獲他們的心。以下歸類四種最獲孩子喜愛的繪本種類:
一、「行動派」繪本
精力充沛的幼兒隨時準備行動,他們敏銳的感官就像雷達,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從頭動到腳》這本書,可激發他們探索肢體潛能的動力。「吃喝拉撒睡」種種日常的生理現象,就由幽默風趣的《高麗菜弟弟》、《大家來大便》為幼兒解惑。
二、「文字遊戲」繪本
幼兒的生活中,「遊戲」隨時在發生。他們發現,「語言」是「可攜式的隨身玩具」。透過傾聽和交談,他們不斷的吸收新字彙,並用來創造更個人化的語言風格。在反覆練習運用的過程中,幼兒有時甚至會誇大、吹牛。這時候,富有律動感的童謠、荒唐的顛倒歌,或者是聲韻鏗鏘有力的故事,如《小胖小》、《三隻山羊嘎啦嘎啦》都非常受到喜愛。
三、「冒險好刺激」繪本
幼兒喜歡新鮮的事物,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不斷提問,並嚮往擴大生活的空間。這時和《古利和古拉》去郊遊,和小惠《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或者與阿奇結伴到《野獸國》大鬧一場,都是吸引他們的奇趣冒險。
四、「親愛家人」繪本
幼兒雖然已不像嬰兒時期那樣依附照顧者,但《逃家小兔》仍渴望溫暖的情感支持;他們的心中常住著《我的祕密朋友阿德》;搭著《喂!下車》的動物列車遊歷世界歸來時,總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與他們分享旅程中的奇思異想。
與幼兒共讀
和三~六歲大的幼兒共讀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每次手牽手走進故事國都是場美妙的探險。幼兒熱情的表達他們特殊的幽默感、每一個專注發現的細節,以及從中得到的情感共鳴。
他們是繪本的最佳詮釋者,為作品創造了更豐富的內涵。把握幼兒熱烈擁抱繪本的黃金期,陪伴同行的成人應該提供多元的作品,為孩子帶來更多閱讀的歡喜!
約翰.伯寧罕/遠流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睡夢中,小男孩和寶貝狗駕著火車急速前進。沿途,遭到人類獵殺或破壞環境而瀕臨滅絕的各種動物,如大象、海狗、鶴、老虎、北極熊,都想要搭上這列火車。他們並一路玩起放風箏、丟雪球……。全書以幽默、有趣的情節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岩村和朗/英文漢聲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讓孩子跟十四隻老鼠做朋友★日本全國繪本獎
隨著生活型態走向都市化,這一代孩子享受豐裕的物質,但同時也損失許多寶貴的東西。其一,是失去體驗大自然的機會。其二,是缺乏與親人共同面對生活困難,同甘共苦、共患難的學習經驗。...
李歐.李奧尼/上誼文化公司
適讀年齡:0-6歲
李歐.李奧尼跨世紀的傑作被譽為「圖畫書的出發點」,啟發無數創作者的想像感動橫跨三代讀者,大人和小孩都不容錯過的經典
小藍和小黃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小藍找不到小黃。當他們終於相遇的時候,開心極了,他們抱在一起,沒想到竟然變「綠」了!他們一起出遊,玩累了才回家。可是爸爸媽媽卻認不出小藍和小黃,他們傷心地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藍眼淚和黃眼淚……小藍和小黃到哪兒去了呢?
John Burninghan/遠流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我是一個常常會覺得孤單的小孩。不過,我有一個〝祕密朋友〞,只要有牠在,我就什麼都不怕了。牠會幫我解圍,安慰我,當我從惡夢中醒來時,牠還會去拿書過來哄我睡覺。
有時,我也會把牠忘得一乾二淨。不過,牠並不會怪我,而且,牠照樣會在我需要牠的時候,隨時過來找我。牠是我專屬的朋友。除了我以外,沒有人知道。
筒井賴子/英文漢聲
適讀年齡:0-6歲
你是不是對人生中的許多「第一次」感到印象深刻?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每跨過一個「第一次」,人生便也跨入一個嶄新的領域。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獨自上街去買東西,那可是個偉大的探索歷程。雖然只是一條通往雜貨店的尋常街道,對書中的主角小惠來說,整條街道充滿著冒險事件──有一輛腳踏車迎面衝過來,小惠該怎麼辦?哇,跌倒了,小惠手中的銅版掉了,她會哭嗎?終於走到雜貨門口,小惠要怎麼跟老闆開口買東西?……當小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彷彿和小惠一起經歷了買東西的歷程。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不但情節親切,圖畫更充滿了生活中細膩的情趣,烘托出主角小惠每一點心理變化,顯得份外動人。
希望這本書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勇敢、自信和快樂,去面對人生必經的各種「第一次」。
中川李枝子/信誼基金出版社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跨越三代的經典圖畫書 日本超人氣的兩隻小野鼠《古利和古拉》系列狂銷2400萬冊!香噴噴的超級大蛋糕,蛋殼做成車子,滿足孩子對吃和玩的想像...
兩隻小野鼠古利和古拉,提著籃子到森林深處撿栗子,突然,他們發現一個巨大的蛋!
「哇!好大的蛋啊!可以煎一個跟月亮一樣大的荷包蛋。」古利說。
「可以煎一個比我們的床還要厚,還要軟的蛋餅。」古拉說。
不過,他們最後決定烤一個蛋糕,一個從早到晚都吃不完的大蛋糕。接著他們回家去,把最大的鍋子、麵粉、奶油、牛奶、糖、大碗、打蛋器等工具和材料拿來,準備在森林裡烤一個金黃色的大蛋糕。可是這麼大的蛋,要怎麼打破呢?
這是一個充滿趣味和驚喜的故事,兩隻小野鼠用名字編的歌、拖著大鍋子的畫面、撿樹枝烤蛋糕的過程……都讓孩子喜愛得不得了。想也知道,有哪個孩子不愛金黃色的大蛋糕呢?更別說他們最後還把蛋殼做成車子開回家呢!
李紫蓉、潘人木、林良、華霞菱/信誼基金出版社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獲1990年北市新聞處優良圖書獎★獲【好書大家讀】推薦優良作品★獲1991年優良兒童圖書金龍獎第二名【小胖小】傳統創作兒歌集採用了傳統...
【小胖小】傳統創作兒歌集採用了傳統兒歌的基本形式,如連鎖歌、連鎖遊戲歌、問答歌、顛倒歌、繞口歌,特邀知名的兒童作、畫家聯合創作而成。
每一本兒歌內容,都以輕鬆活潑、簡單明快、順口易學為原則。 這套表現圖書之美的創作兒歌集,更配有唱念的精緻錄音帶,由國內知名的打擊樂團配樂,加以合唱團兒童動聽的朗誦和歌唱,吸引幼兒反覆聆聽、吟唱,是幫助兒童發展語文的好工具。
碧雅翠絲.波特/青林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從前有四隻小兔子:小福,小毛,小白和彼得,他們和媽媽住在高大樅樹根底下的砂洞裡,他們的爸爸因為跑進麥先生的菜園裡,被做成了兔肉餡餅,所以媽媽叮嚀他們要遠離菜園。
但是彼得不聽話,跑進麥先生的菜園裡,被麥先生發現,還弄丟了鞋子和有著黃銅釦子的藍夾克,還好最後逃出了菜園,可是彼得太累了,一回到家就倒在地上睡著了。
那天晚上不舒服的彼得只喝了媽媽煮給他當藥吃的菊花茶,但是小福,小毛和小白卻有麵包、牛奶和黑莓子的晚飯可以吃呢!
長 新太/臺灣麥克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本書充滿了各種追索身體的感覺和趣味,尤其是「飢餓」的感覺。
高麗菜弟弟和豬小弟相遇,飢腸轆轆的豬小弟想要將高麗菜弟弟吃掉,於是,高麗菜弟弟威脅豬小弟,如果誰吃了他,誰就會變成「高麗菜」。
豬小弟不服氣的反問幾種動物,高麗菜弟弟就讓天空出現不同的「高麗菜」,結局到底肚子餓的豬小弟會不會把高麗菜吃掉呢?
佩特.哈群斯/上誼文化公司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這是一則結構完整,文字簡潔的故事,畫面充滿文字之外的趣味和懸疑,非常適合孩子發揮想像力,感受用心用眼讀圖的樂趣。透過不一樣的閱讀經驗,孩子自會發現,故事的發展也可以是充滿冒險和刺激的,甚至超越靜態的文字描述。
親子天下:母雞蘿絲去散步,卻沒發現有隻飢腸轆轆的狐狸悄悄跟了上來。好幾次,狐狸朝蘿絲撲過去,卻一會兒被甩到天上、一會兒倒栽蔥,倒楣透頂。不知道大禍臨頭的蘿絲,最後能逃離狐狸的魔掌嗎?
岩井俊雄/小魯文化
適讀年齡:0-6歲
愛看星星的多奇,收到一封神祕的信,邀請他到100層樓的家來玩。多奇順著信上的地圖,找到一棟看見到頂的樓房,到底是誰住在裡面呢?
原來,在這棟奇妙的建築裡,每隔十層樓,就是一種動物的家呢!松鼠、瓢蟲、青蛙、蜜蜂……仔細看,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布置、也都代表了主人的個性喔!那……住在第100層樓的,到底是誰呢?
王珊斐:0∼6歲孩子的閱讀,不僅有助於語言發展,還能培養觀察力。這本書描述有一棟奇怪的建築,每隔10層樓就是不同動物或昆蟲的家。孩子不僅能學數字、數字序位,還有10進位的概念。故事中也有很多小孩和家長熟悉的生活體驗,能做為親子對話的題材。
P.C. Asbjornsen/遠流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2012《親子天下特刊:0-6歲寶寶閱讀經典童書100+》推薦:「3-6歲經典書」
有三隻都叫「嘎啦嘎啦」的山羊,想到山上的草原大吃一頓。但是,山谷間有一座橋,橋下住著一隻可怕的大妖怪,要到山頂,非跨過這座橋不可。
「小山羊」和 「中山羊」過橋時,都對想把牠們吞下肚的妖怪說:再過不久,有一隻更大的山羊會來。於是,大妖怪便放走了牠們。最後「大山羊」來了,他以強悍無比的氣勢, 將大妖怪打得落花流水。
然後,和另外兩隻山羊,在草原上吃得飽飽的,到現在,都還胖得走不回去呢!這是一則挪威的口傳童話。它的語言,簡潔而有力,繪圖則 獨具氣魄和震撼效果。在歷經鮮明的戲劇張力之後,歡樂的結尾,使孩子們和「嘎啦嘎啦」一樣,感到滿足極了!
瑪格莉特‧懷茲‧布朗/信誼基金出版社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小兔想像力十足的以玩捉迷藏的逃家語文遊戲表達了牠的獨立需求,而堅持愛牠且不厭其煩的找到牠的母親提供了小兔深刻的滿足感。在一抓一逃之間,孩子施展了「你抓不到我」的調皮,媽媽也流露出『你往那裡跑』的詼諧。
在書中,你可以看到小兔子一下子變成小繜魚、一下子又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不一會兒又變成了一朵小花、小鳥、小帆船、空中飛人....來挑戰媽媽對他的愛,而媽媽也如同他心裡所盼望的每每上山下海,二話不說的奉陪到底,以其幽默感和創意,陪著小兔天涯海角的抓抓逃逃。
推薦理由
李坤珊:成人與孩子對立最成功的代表作。孩子出去探索,需要大人保證。本書的主軸在描述離家、回家、找大人重新充電的過程。
五味太郎/英文漢聲
適讀年齡:0-6歲
大家來大便?!唉喲,有人聽到這樣的書名,就覺得髒死了,大便有什麼好講的!不過,請你放心打開這本書,跟你保證,它絕對不會臭,而且很好看!
每一種動物都會大便,而且,牠們大便的形狀、顏色、方式和味道都不相同。作者將這些大便的特點,全都細細的描繪出來:有的大便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大便是棕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大便很臭,有的不臭;有的一邊走路一邊大便,有的停下來大便……
在書中,五味太郎還穿插了許多有趣的情節,例如:他告訴大家一個驚人的知識,說一個駝峰的駱駝,牠的大便是一個峰,兩個駝峰的駱駝,牠的大便是兩個峰。然後,再用斗大的文字,俏皮的說出「這不是真的!」讓孩子在驚奇、幽默的氣氛裡,摒除大便的骯髒與臭味,接受大便健康、自然的一面。
那麼,為什麼所有的動物都會大便?
答案是:因為動物都會吃東西,所以個個會大便!作者在最 後兩頁裡,讓一堆動物排排站,一起吃東西和大便。那真是 一幅相當有趣的畫面!
推薦理由
李坤珊:這是一本以好玩、有趣方式來表現的資訊書。五味太郎成功的以0∼6歲孩子的眼光,直接探討大便這個事實,有大小、味道、感覺等。看完後,...
艾瑞.卡爾/上誼文化公司
適讀年齡:0-6歲
艾瑞‧卡爾以他美妙的彩繪剪貼畫,畫出十二種不同動物的「招牌動作」。
他鼓勵幼童模仿,發展肢體潛能。
這些動作,從頭到腳每個部位都有。
這本書有精彩的設計和豐富的內容,
除了教孩子說「你會嗎?」
和「這個我會!」以外,還介紹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十一種身體部位的叫法,以及十一種動作的說法!
大象會做什麼?大象會跺腳;大猩猩會做什麼?大猩猩會搥胸;野牛會做什麼,野牛會聳肩膀。看動物們跺腳、搥胸、彎腰屈膝的確很好玩,但是如果可以加入他們一起動一動,那就更有趣了!兒童圖畫書界的拼貼大師艾瑞.卡爾帶來了這本互動的小書《從頭動到腳》,邀請小朋友加入大象、猴子等動物的行列,大家一起來動一動。
艾瑞.卡爾以鮮豔的彩繪拼貼畫,畫出了十二種不同動物的「招牌動作」,這些動作「從頭頂到腳趾」每一個部位都有,在每一個跨頁的圖畫中,都有一種動物和一個小朋友搭檔,以「我會…,你會嗎?」和「這個我會」的重覆句型,邀請小讀者們轉頭、彎脖子、擺動胳臂或拍拍手,艾瑞卡爾彷彿伸出手來,以他特有的方式對小朋友說:「來和我一起玩吧!」在模仿書中動物的動作時,小朋友不但學會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十一種身體部位的叫法、以及十一種動作的說法,同時還發展了聽、想像、發現與思考的能力。
《從頭動到腳》這本融合了藝術性和知識性的小書,讓小朋友透過玩樂中學習,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也跟著動物一起做。現在你準備好了嗎?我們翻開書,從頭頂到腳趾一起動一動吧!
艾莎˙貝斯寇/親子天下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小男孩貝雷長大了,他最心愛的小羊也長大了,小羊的毛變長了,貝雷的衣服卻變短了……於是小男孩決定用小羊的毛,為自己做件新衣,但他一個人做得到嗎?該怎麼做呢?
本書為瑞典國寶級女作家艾莎˙貝斯寇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充分傳達出孩子的自信、自重與勇氣,書齡幾乎橫跨一個世紀,仍深受世界各國讀者們的喜愛。
在令人眩目的紛擾世界中,這個清新樸實的故事,帶領孩子體會一種簡單的快樂。也讓孩子透過這個故事,體會生活周邊的事物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一件看似平凡的衣服是如何透過許多人的參與和付出才能完成。
從這個角度看來,這本百年經典對現今很少有機會體驗勞動產出的孩子們而言,更是彌足珍貴。
推薦理由
林真美:這是一本已有近百年歷史的繪本,是一本歷久彌新的場景、越沉越香的故事,令人陶醉其中,沉浸久久。
一個名叫貝雷的男孩想要一件新的外套,他剃除了自己飼養的小綿羊的羊毛,然後請一位奶奶幫忙梳理羊毛,但奶奶卻提出到蘿蔔田拔草的條件;然後他請另一位奶奶紡線,代價是要幫忙看牛;他又幫油漆店的叔叔跑腿賺得一些零錢去買了些染料,並自己將羊毛線染成藍色;接著他請媽媽把線織成布,由他來幫忙照顧小妹妹;最後請裁縫師為他訂做一套衣裳,卻要為裁縫師處理更多的事情作為交換。
最後,貝雷如願得到了一件新衣,不僅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所得到的新衣,更讓貝雷知道做成一件衣服是這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想必這件新衣是讓貝雷最心滿意足的一件衣服了吧。
長 新太/親子天下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找找看,原來樹枝上有好多可愛的笑臉
最自然的自然課:發現沿途樹木的驚喜小世界
有聽過冬芽們的歌聲嗎?
春天一到,他們就會變漂亮喔!
連太陽、風都笑著說:「好美啊。」
以無厘頭的創作風格聞名的長新太,結合兩位攝影師充滿感情的冬芽照片,以細膩幽默的方式,讓大家一起側耳傾聽冬芽的歌聲、欣賞冬芽可愛的模樣、感受冬芽嚮往春天來臨的心情。書中的照片,都是冬天樹芽的容貌,經過放大,可能會看到一隻兔子,或是一隻無尾熊的臉……。
推薦理由
張淑瓊:自然觀察不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就在生活周邊。書中如歌的文字配上影像,讓孩子看到樹上類似臉部造型的新芽,感受自然界生命迸發的熱鬧景象...
莫里斯桑達克/英文漢聲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有時候,孩子還真像一頭小野獸,喜歡又叫又鬧,到處撒野,這些行為通常都會受到大人喝止。孩子聽見這一道道的命令,心裡一定有所不平,他該如何紓解心中的壓抑呢?
「野獸國」將提供孩子一條紓解的管道。故事從阿奇在晚上穿上野狼外套開始。阿奇在大撒野時,媽媽叫他小野獸,命令他上床睡覺,不准吃晚飯。阿奇非常氣憤,心裡想,可能我就是小野獸吧!我索性就到野獸國去。
逐漸的,透過文字與圖片的魔術,阿奇的現實世界慢慢離開,房間變成了森林、天空、海洋。然後,阿奇乘著他的私人小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小船喔!),到達野獸國。
野獸國裡的野獸,雖然都有著尖嘴利牙,但看起來都肥肥憨憨的,一點也不可怕。在現實世界裡老是要聽從命令的阿奇,到了他想像世界中的野獸國,則成了一個發號司令的野獸大王。他和野獸們大大撒野了一番,發洩現實世界中的壓抑,然後再命令野獸們停止撒野、上床睡覺。
最後,阿奇再度乘著私人小船回到現實世界裡。他回來的時候,發現他的晚餐正等著他,而且還是熱的呢!
阿奇這一趟海上之旅,其實是一種治療,幫助他消除心中的壓抑,使內心平衡。他在野獸國所看到不講理的、撒野的野獸,正是他自己的寫照。而他也帶領了小讀者,一起分享他那豐富的幻想世界。
這本圖畫書故事情節充滿活力,書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繪製得相當傳神,再再值得大小讀者細細品嘗。
解決問題的天龍八步
取材自丁凡/ 國語日報
先問孩子八個問題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我的法寶就是不急著插手,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奇妙的是,通常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解決了。我戲稱為「天龍八步」。
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
「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
「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你的感覺如何?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部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
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惡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
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
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你決定怎麼做?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
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你希望我做什麼?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表示支持。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母親給江振誠的一封信:保持謙虛和初心
作者:江振誠母親 (天下雜誌 《八角哲學》)
「現在,是我回家的時候了。」
「現在,是我回家的時候了。」台灣出身的米其林名廚江振誠2017年10月10日在他於新加坡所開設的Restaurant ANDRÉ官網宣布,將歸還該餐廳米其林二星榮譽,引爆震撼彈。
頭號粉絲
他在聲明中指出,自己將從該餐廳退役,最後一個工作日是2018年2月14日,之後餐廳將有新的計畫。他並婉拒米其林繼續為他名下的Restaurant ANDRÉ和他在台灣的RAW餐廳評等、列入新版的指南中,宣告日後將回台灣,繼續為兩岸的美食文化奉獻。
他也在自己的臉書寫道:「別為我難過,我很開心。我體力上會有更多奉獻,我還是江振誠,也一直在料理。」
江振誠有一對兄姊,哥哥是藝人江宏恩。江振誠青少年時曾隨母親赴日經營餐廳,他走上名廚之路,深受母親影響。江振誠在所撰書《八角哲學》寫道:「母親是我的頭號粉絲,我也是母親的頭號粉絲」。書中,江振誠的母親曾寫下一封信給兒子,除了祝福,更提醒他莫忘初衷,記得提攜後進。江振誠如今的決定,字字句句都呼應了母親的諄諄期許。
母親的一封信
看到今天站在世界舞台的你,媽媽真的與有榮焉。你交出的這張成績單,都是你一步一腳印累積起來的。期間的辛苦和成長,媽媽都看在眼裡。感謝哥哥姊姊,陪伴著你長大,隨時給你支援;也謝謝Pam,這樣照顧你,攜手度過這麼多挑戰。感謝一直以來跟著你四處奮鬥的團隊,一路支持你的料理和成長的朋友,因為有這些人,才有今天的你。
你從小就是讓我很放心的孩子。未來,我相信你一定也能繼續在夢想的路上前進,透過料理,創造更多感動與美好;透過八角哲學,點亮更多創作者的靈感,觸動更多人的生活。
很多人品嚐你的料理,吃的是美味、創意、驚喜。但媽媽吃你的料理,嚐到的是你累積了二十多年來每段旅程的細密耕耘和毫不放鬆。很多人看到你現在的燦爛與頂尖,但我知道你只是緊盯著眼前遠大的目標,不斷往前有韌性、不妥協,才走到了今天。
看著你從學徒,到獨當一面,到理出一套創作哲學,現在你的料理裡,我更能品嚐到你獨一無二的熱情和信仰,那份想傳達給客人的強烈訊息。我希望所有吃過你料理的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你不熄滅的熱情,體驗到你設計每個元素的用心,讓每道料理,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衝擊。
媽媽期待你在下一個階段,能用料理與哲學更加地擁抱世界。沿途中,記得要保持謙虛與初心:隨時腳踏實地,懷著誠摯與熱忱,以身作則,啟發和帶領年輕一輩,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回饋給社會。
你是媽媽的驕傲。就像我每年生日都對你們說的,謝謝你們來當我的孩子,你們就是我的第二生命。忙碌之餘,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
作者簡介|江振誠Andre Chiang
出生於台北士林,台灣首位名列全球最佳50大餐廳的米其林大廚,曾獲「亞洲十大最佳年輕主廚」,被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20歲擔任西華飯店法式餐廳主廚時,接受米其林主廚雙子星兄弟賈克與羅倫的邀請,隻身前往法國拜師學藝。2010年,他在新加坡開設同名餐廳Restaurant ANDRÉ,入選為全球最佳50大餐廳、亞洲最佳50大餐廳TOP3。2014年於台北開設餐廳RAW,餐廳獲得聖沛黎洛亞洲50家最佳餐廳獎(San Pelligrino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 Awards)。
如何讓孩子聽話~談父母效能
(摘自 宋秀芬 父母親月刊)
「怎麼讓孩子聽話?」
如何正確教導
這是父母最常面臨的老問題。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孩子聽我們的話並且遵守,否則就無法有效教導他們。當然,讓孩子聽話只是重點的一部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溝通模式才是積極的意義。
如果能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父母不僅可以教導孩子,也可鼓勵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以下提供八個秘訣作為參考:
先讓孩子說完
不用先責備
要想孩子聽你所說的,就必須先讓他們覺得你也在聽他們的。如果小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接納,他就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及想法。
所以要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傾聽孩子心裡的話。這個觀念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並接納他所說的話,而不用下命令或哄騙的方式。
例如:當孩子說:「我今天在學校被處罰了!」你可以不用先責備的說:「你是不是又做了什麼壞事?」我們可以先收起「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說什麼,也許孩子正受了什麼委屈也不一定。
說「我」而不談「你」
減少衝突
想要孩子改變,就不能讓孩子覺得他們自己受到指責,否則將引發孩子的防衛。根據研究顯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敘述自己的感覺與希望代替命令與指責。
如果父母能簡單向孩子陳述問題在哪裡,相信孩子會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譬如:當孩子講了很久的電話時,以「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電話」來代替「你講那麼久的電話做什麼」,相信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
說出你真正的意思,並為所說負責
客觀、理性分析
不能實現的諾言和威脅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很多父母在生氣時會衝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來好了」、「你敢繼續說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殺傷力的話,往往親子間的感情也因此瓦解,因此父母們切記:請以客觀、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把話說的越清楚越好
避免誤會
幫助孩子遵行你的話,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盡量把話說的清楚、被了解?例如,當小甄的媽媽說:「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才能出去玩。」
小甄聽了急忙跑回房間收拾,也許在他的想法裡,他已經做好了,但是當媽媽來看時,以媽媽的標準看來,小甄一點都沒有整理。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媽媽一開始時可以先說清楚所期望小甄做到的是---衣服折到衣櫃中、被子疊好、地板掃乾淨…等等。
「把話說清楚」是說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習慣以說或寫等等方式傳達訊息,並確認孩子是否完全了解。
使用正面的句子
換個方式說
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用正面的敘述句取代否定句,例如: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希望孩子能念點書時,不妨以「該去做功課了!」取代「不要再看電視了」,這樣的方式也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長話短說,不要長篇大論
抓住重點
16歲的麗娟說:「我真希望能跟爸爸好好說話,但是每次我一問他事情,他就開始長篇大論,不停的說,我再也不想跟他說了。」父母想說的話很長、要叮嚀的事很多,但請抓住重點,避免漫談與說教,否則孩子會視與父母說話為畏途。
適當的語氣與聲調
強弱之分的語氣
希望孩子注意聽,不僅要留心你所說的話,更要注意你的表達。合適的聲調是指有重點、溫暖、支持並有強弱之分。
當然,強烈急迫的聲調在管教上有其意義,但是最好是在情況真的需要時,才能讓孩子有所警惕,否則一但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語調,就會逐漸失去敏察與聆聽他人語意的能力了。
有一段輕鬆的時間
花時間陪伴孩子
有些家庭裡,孩子早就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因此,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這種情形。有許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如果你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他們將變得畏首畏尾。
親子間共同擁有一段比較輕鬆的相處時光可以緩和親子僵局,並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基礎。輕鬆的時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簡單的擁抱或從事共同的休閒活動等等。根據研究顯示:擁抱是發展健康關係中最快的一種方式,但大多數家庭卻視身體接觸為畏途,其實溫暖的環境是增進溝通的最佳方法。
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體會父母辛勞,您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塊兒分享、討論並且玩在一起。如果您將身分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該聽我的」,可能您和您的孩子就無法擁有良性的溝通了。
「我的寶貝有順手牽羊的習慣,怎麼辦?」
作者 :簡楚瑛教授
學前幼兒對於「偷」跟「拿」之間的差別並不清楚,但很多的常規和社會行為得慢慢建立,且適時的處理可避免相處時的誤會。
妮妮已經四歲了,媽媽送他到幼稚園上學已經兩個月了,這兩天媽媽常常在妮妮的小書包中發現不是屬於妮妮的貼紙或是可愛的小玩具。
媽媽覺得很奇怪,問妮妮說是誰給他的,妮妮也是一臉無辜的說:「是在地上撿到,覺得很可愛就放到書包裡面」。
媽媽到了學校問老師,老師也說最近這兩天有注意到妮妮常常把同學的鉛筆或是可愛的小玩具放到自己的書包中。每次問就會說是地上撿到,或是桌子上看到的。
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已經跟妮妮解釋這是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不可以沒有經過別人同意不可以拿,但是妮妮似乎還是不太懂。
媽媽牽著三歲的承承到商店裡面,買了一堆的日常用品,結完帳之後準備要回家,到了門口,才發現承承手上正拿著一隻棒棒糖。
「唉呀!承承你手上怎麼多了一隻糖果阿?」媽媽嚇了一跳,心想一定是剛剛沒有注意的時候,承承看到想要隨手就拿走的。
媽媽趕快帶著承承回到商店裡面,還回了承承拿走的糖果。同時也告訴承承:「我們到商店買東西,要付錢錢喔!不可以隨便拿走,知道嗎?」承承可愛的小臉,露出了似懂非懂的微笑。
幼兒發生偷竊行為最常見的動機:
一、單純只是慾望想要、同時也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二、缺乏物權概念
三、到四歲的幼兒還缺少物權的概念,分不清楚「偷」跟「拿」的差別,以致於不了解拿取他人物品,必須取得所有者同意這樣的道理。
四、渴望成為同儕之間最受注目的焦點 希望別人可以注意他,以贏得愛和重視。 倘 若他沒有辦法以正面或者是其他有用的方 式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可能就會 想要嘗試其他的辦法。而「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取」就有可能成為達成他的目的 的方法之一。
五、受到外界的影響所造成 不完整的家庭,讓幼兒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偷竊來解決生活。這樣的問題就應該由社工單位介入處理。
學前幼兒常常沒有物權的概念,所以看到新奇好玩的東西,就想要納 為己有,而家長也應該要了解,此時的幼兒或許還沒有偷的概念,所以也不需要太多著急或是緊張。同時也應該正視幼兒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這一件事情。幼兒物權概念的培養是社會化的過程,尊重他人物權概念的能力,會與年齡成正比的成長。
(一) 教導物權的觀念
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物權,會父母覺得擔心,但是根據行為學派的理論, 任何的社會行為都是可以藉由學習而得到。所以,除了父母應該矯正幼兒不當的偏差行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幼兒的壞習慣出現。
(二) 建立幼兒的所有權概念
不要強迫孩子把玩具送給別人,但是,可以鼓勵他借玩具給其他幼兒,讓孩子漸漸了解人我相互之間的關聯。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他自然會主動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感到快樂。在家裡,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柜子等,確立他的所有權。
(三) 成為幼兒的好楷模
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習慣,大人也要隨時的注意,以身作則地養成尊重幼兒物權的習慣,例如:拿取幼兒的東西,要先徵得他的同意,這樣會比怒罵和責罵更有說服力。此外,養成物品用完就要物歸原位的習慣,也是一種對於物權的尊重。
(四) 了解必須尊重他人
我們總是期望孩子的行為表現符合社會要求︰不自私自利、懂得尊重別人、有恢弘的氣度…… 。這些行為表現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也不是光憑言教就能建立,在孩子小時候就應該從生活上的瑣事著手,一點一滴地幫助他們累積習慣。
(一) 立足平等的關愛
幼兒在意的不是平等、一視同仁的物質關懷,而是父母給予平等的關愛。因此,父母爲孩子添購物品的時候,不一定要介意給每一個孩子的東西都一樣,只要清楚的知道年齡的差別,或是需要的不同,所以,你沒有姐姐用的那種課本或是作業簿等,但是等長大自然就會有。孩子會從你諄諄的話語中,體會出那份唯一的關愛。
(二) 如何建立物權概念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幼兒拿走或是毀損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該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當長針走到五的時候,你才可以完這一些拼圖,現在先給弟弟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愿不願意借給你!」
2. 訂定規矩──什麼東西不能動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先詢問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 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 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 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會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這時候家長可以回應他們:「如果你有想要的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 明白『偷』與『借』的差别
父母必須讓孩子了解借與偷之間的差別,以及兩者之間不一樣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別人的東西,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
5. .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 物歸原主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東西,還要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 學習分享
當家中另一個新生兒出生的時候,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間,父母可以請大孩子幫小弟弟(小妹妹)拿奶瓶、遞尿布或是說故事,賦予責任感或和使命感,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 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模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 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 有效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理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10.了解動機適當處理
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 父母可以責罵他,處罰他。但是不要忘記了孩子也有自尊心,需選擇適當的地點和場合。父母若是可以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
黃瑽寧: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零食呢?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團) 2018-05-15
「過新年,大團圓,橘子紅包壓歲錢,吃了糖果嘴甜甜!」這是我家某個兒童繪本裡的吉祥話,唸起來挺有韻味的不是?但我卻對詩詞的最後一句話很有意見!唉,我知道講有關零食的話題猶如蜀犬吠日,但又不得不多「吠」幾聲,看能不能喚醒大家對台灣零食文化的重視。
在我的門診,10位家長有9位知道零食或飲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但對其造成的傷害了解程度卻僅止於「蛀牙」、「影響食慾」、「肥胖」等等,這實在是低估了零食對孩童造成的影響程度。
一般零食,糖果,或飲料的成份當中,最吸引人的3個成分,就是糖,色素,和人工甘味劑。糖提供了甜味,色素提供了五彩繽紛的視覺享受,而人工甘味劑則賦予了香味,造就了「色香味俱全」的舌間享受。
我想應該沒有人還天真的以為,這些零食是用「天然的水果」製成的吧?別開玩笑了。
吃了糖果嘴甜甜,小孩當然很開心,但是這是假的快樂,假的開心。大家不要忽略一項事實:所有的糖果飲料,都是彩色的,也全部添加了人工色素,以及食品添加物。
幼兒發生偷竊行為最常見的動機:
根據2007年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兇手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等等,而這些色素,就是孩子最喜歡的「蘋果口味」以及「橘子口味」等等糖果餅乾。吃完零食,孩子開始唱歌吵鬧,漸漸的小孩出現不耐煩,爭執,說話變很大聲,這些都是許多研究者觀察到的結果。
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於2012年做了一項綜合整理,統計了多年來,共34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總體來說,有過動症狀的兒童,經過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後,有將近33%會達到症狀的改善。
還沒完,除了過動症之外,還有過敏的問題呢!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咳嗽不容易好,氣喘控制不佳,異位性皮膚炎老是不會好,常常慢性蕁麻疹,當我詳細詢問之下,這些孩子因為怕過敏而不敢吃蛋,不敢吃海鮮,反倒是零食吃得不少!搞半天醫生家長都弄錯方向了,原來這些零食才是讓他們過敏體質始終無法控制的元兇!
零食當中會引起過敏的物質非常的多,包括黃色色素、紅色色素、防腐劑(苯甲酸鹽)、抗氧化劑、保存劑、人工甘味劑,族繁不及備載。相信我,你絕對不可能買到零食或飲料,是不含上述任何一樣物質,除非是自己廚房親手做的。
而且這些物質所造成的過敏反應,都不是到醫院抽個血,驗個過敏原就可以知道的,因為它們大部分不是蛋白質而是化學物質,融入血中之後會誘導免疫系統逐漸高敏感化,讓身體一直處於容易過敏,發炎的狀態,怎麼可能健康得起來!
既然知道零食這麼不好,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吃呢?第一、想討好孩子。第二、大人太忙了沒時間安撫小孩。第三、大人自己的童年都在吃零食,已經把快樂與零食劃上等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我絕對不危言聳聽,但這種「明知道這東西不好,卻拿來當獎品」的行為,正是幼兒學習到錯誤價值觀的第一步。當長輩朋友拿糖果給你的孩子時,父母若不好意思拒絕,跟孩子說「阿姨給你的,吃一顆就好」,對孩子而言,意思就是「原來爸媽告訴我的規矩,是隨情境可以不算數的」。
吃完零食後孩子整個腦袋不清,然後開始搞破壞,請問這時候還有什麼規矩是不能妥協的?更何況現在在校園中有許多假扮為飲料、餅乾的毒品,如果不是從小知道這些零食碰不得,一個不小心還有可能染上毒!
不要再強詞奪理說小時候不吃零食,長大以後會瘋狂沉迷之類的藉口,這樣的說法不但沒有研究理論根據,只暴露出自已對孩子的教養無能為力。家有家規,如何讓孩子在這麼險惡的環境生存,卻可以保有自己的健康與父母的威信,是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課題。
第一
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建立吃健康食物的習慣,不要再用零食打發孩子時間,甚至賄賂孩子。
第二
教導孩子委婉拒絕零食的方法,或者請他們謝謝收下之後,交給父母丟棄,或者替換為獎勵的小點心,比如說鮮甜的水果,或自製果凍,天然果乾等等。
第三
家長親自和老師表明不願意接受糖果餅乾當作獎品,更積極者願意提供貼紙,或其他自製點心給老師當作替代品。
第四
獎勵誠實,不處罰吃零食行為。當孩子拿糖果回家時,我會獎勵他其他的小禮物,但當我發現他喝了別人給的飲料,我只要求他誠實以告就好。
為什麼我不建議懲罰呢?雖然我希望扭轉零食文化,讓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懂得吃正常沒有化學加工的食物;但我也不願意在零食議題上,把親子感情弄得非常緊張,搞的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告訴我們了。畢竟「溫柔而堅定」,才是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孩子愛你,只要父母不羞辱他們,他們是會願意尊重父母給予的規範與意見的。
圓周文教機構 版權所有 © 2017 Perimeter All Rights Reserved.